启明创投甘剑平:“混迹”江湖16年,投资项目你肯定见过1个
【内容摘要】1990年,甘剑平从上海出发,孤身赴美留学。毕业后,他在美国的普华做三年的咨询师,之后去芝加哥商学院念MBA。2000年,凯雷成为率先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少数几家美国风险投资机构之一,机缘巧合,甘剑平加入了凯雷。以下是关于他的投资经历的总结。
姓名:甘剑平
年龄:45岁
代表案例:亚商在线、携程旅行、大众点评、美图、世纪佳缘、知乎、蚂蜂窝、蘑菇街、VIPABC、Bilibili、途虎、途家、挖财。
初见甘剑平,印象深刻的是他标志性的胡子。
“以前年轻的时候娃娃脸,比较容易被人觉得低于实际年龄,所以留个胡子可以提升一下,现在留习惯了。”甘剑平笑着解释。如今,已过不惑之年的甘剑平,迎来了投资生涯的第16个年头。
1990年,甘剑平从上海出发,孤身赴美留学。毕业后,他在美国的普华做三年的咨询师,之后去芝加哥商学院念MBA。2000年,凯雷成为率先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少数几家美国风险投资机构之一,机缘巧合,甘剑平加入了凯雷。
在凯雷5年里,甘剑平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叫亚商在线,一个做B2B办公用品的电子商务公司。不过真正令甘剑平在创投圈声名鹊起,是2000年主导对携程旅行的投资。
2005年,为了去创业公司体验一下,他加入空中网,担任CFO一职。不过一年后,甘剑平还是选择了重回投资领域。对于离开的原因,他坦言其实自己更偏好战略和宏观的工作。
也正是这个时候,甘剑平与启明结下了渊源。当时,启明创投的两位创始人都和甘剑平熟识,创始人之一的Gary Rieschel是软银风险投资等数家风险基金的创始人及投资人,因看好中国的投资机会于2005年带着全家到中国,而邝子平则是英特尔投资事业部中国区总监。
2006年,甘剑平加入启明,成为启明的Managing General Partner,即主管合伙人。十年间,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:大众点评、美图、世纪佳缘、知乎、蚂蜂窝、蘑菇街、VIPABC、Bilibili、途虎、途家、挖财……每个人手机中可能至少有一款App是他投的。
“Lovis”只剩下s
回顾这些年,甘剑平体会最深的是,作为VC,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大的方向。
2000年那一波是PC互联网,而从2004到2009年是宽带,“为什么盛大那时候能起来,因为宽带给他们带来了很好的数据传接,所以可以打游戏。为什么那时候有这么多视频网站,也因为宽带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机会”。甘剑平认为,所谓的风口就是技术的革新和改变人生活的一种革命式的转变,“这当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”。
“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最大的风口是什么?移动互联网。”甘剑平对投资界表示。
从2011年起,甘剑平投资逻辑渐渐清晰,总结起来就是Lovis。“这是个组合单词,即基于location位置、voice声音、image图像、sensor传感这几个维度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相关项目”。
甘剑平进一步解释,Location的概念是基于地理位置的企业,例如大众点评、蚂蜂窝等关注餐饮和出行;Voice声音方面,启明投资的比邻是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聊天工具,已达上百万的日活跃用户量,云知声是专注语言识别服务的自然语言分辨项目;Image则包括图片和视频,美图秀秀、蘑菇街为其投资代表;Sensor即以技术升级为导向。
今年2月,启明完成了第五期美元基金的募集。甘剑平向投资界介绍,过去十年启明主要投资4个方向:互联网消费、医疗健康、信息技术、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。”未来如果中国的大环境没有特别大变化的话,我们仍会坚持以技术为中心,继续在这4个领域生根”。
不过甘剑平坦言,如今Lovis除了后面的还有很大的投资意义,其他的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玩儿了。“我的工作就是寻找下一个风口,寻找下一个技术上的突破点,至于是哪一领域,这是商业机密。”甘剑平笑言。
“不过我们会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资。”在甘剑平看来,这种互娱互乐、能够与人互动的机器人,未来可能成为人们的玩伴,或者能使生活更加便利。
另一个启明看好的领域,是VR/AR。甘剑平直言,VR和AR现在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,硬件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价格很贵,戴上头盔后容易产生眩晕,存在很多缺陷,很可能现在的头盔并不是未来的主流工具。“VR肯定是个风口,但是当我们看到智能手机,我可以总结出来Lovis,而VR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现在还不清楚。”不过甘剑平认为,当硬件成熟、价格足够低、相应的内容跟上去了,未来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发展。所以启明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做一些布局。
但甘剑平也直截了当地表明,启明不投农业,“如果农业能赚钱中国就没有农民工了,这是我对大趋势的判断”。为什么有农民工,因为种地实在没饭吃,所以才背井离乡来城市打工,如果农业能够赚大钱发大财,那那些农民工就会回老家种地去了。
投资是纠结的艺术
这些年,甘剑平一直坚持一个投资的原则,就是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,作为创业投资还是要持续不断地去投,“不管是市场很热还是市场很冷,都应该比较稳健地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投资速度下,去看项目、做项目、投资。”因为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,没有人能够很准确地去预测这个市场的波动。
作为一个基金的负责人,甘剑平希望自己和合伙人们、同事们,能够在好的时候也投差不多数量的项目,在不太好的时候,也能比较稳健地投相同数量的项目,“这样的话总体我们的基金会比较平稳”。
“注重自我的行进速度,而不是被市场左右”甘剑平觉得这点非常重要。他坦言,VC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,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大的风口在哪里,那就只有不断去投资、去探索、这样才能比别人有先机。
回顾甘剑平的投资经历,不难发现,他所投的项目都会有一个特点,以独投或者是领投居多,现在依然采取这样的策略。
“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里面,每一个人都在为他所负责的事情绞尽脑汁。”甘剑平认为,商业的决策也是这样,你选择了A就没有B,你选择往左走就不能向右,你选择了把两个公司合并,你就不能知道如果你不合并未来是怎么样,这是没有办法的。
对于甘剑平来说,一个项目最后投还是不投,主要取决于两方面:一是自己要不要在这个行业里布局,二是如果投另外一个,是不是会决定我们在这个行业里是否成功。“所以,投资是纠结的艺术,投错了不光是钱的问题,还会给精神上带来很大的痛苦”。
“独角兽”猎手
这些年,甘剑平先后投资了包括大众点评、蘑菇街、美图、途家、返利网、途虎养车网、麦奇教育、Bilibili、APUS集团等诸多“独角兽”公司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独角兽猎手”。
令外界好奇的是,作为一名VC,究竟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有成长为“独角兽”级的潜质呢?
甘剑平的经验总结有几点:首先,企业的市场空间要非常非常大,它所面对的人群,它所解决的问题要足够大,市场是非常重要的;其次,它的产品与技术、商业模式是要领先的,顺势而为,不能投太早,也不能投太晚,要适时地抓住风口;第三,是团队,企业成长最终决定因素是团队,因此团队对于市场理解,团队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。
甘剑平感慨,独角兽最开始可能都是长得比较奇怪。其中,最典型的投资案例是Bilibili。
“最初我们就觉得这家公司特别有意思,但对二次元文化并不懂。”甘剑平回忆,当时启明有一位投资人每天在B站和别人聊天,了解用户对产品的看法,后来还找来一些大学生对B站进行测试报告,最终2014年5月决定了B轮2000多万美金的投资。“坦白说,当时并没有想到这家公司会长成一只独角兽”。
在“独角兽”的成长过程中,甘剑平始终认为VC的职责是提供“弹药”和战略上帮助,而不是去参与管理。在投后管理方面,启明做的最主要有三件事,一个是在宏观上给一些建议,第二个在资本市场上的变化给一点建议,第三则是在招聘人员的时候给一点建议,“至于具体的运营,我们不插手”。
团队:数量不多,但个个都是精英
从留学到归国,甘剑平在海外呆了近十年,也汲取了硅谷VC们的投资精髓:合伙人数量不多,但每个人都有擅长领域,在每个细分领域中都能快速发现那些有望成为“独角兽”级的公司。
目前启明创投在国内人数不算多,总共20多人,但个个都是精英。启明的员工多履历光鲜,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,并在一些主流的大公司有过任职经历,“这是一种典型的特种兵、精英式的作战方式”。
甘剑平透露,很多投资经理在加入启明之前都是没有VC工作经验的,大多是在各行各业工作过两三年的年轻人,“我们面试考察方向第一是不是聪明,第二是不是努力,第三是不是对新鲜事物热爱”。
另外,甘剑平也强调,启明的机制是比较公开、透明,相对比较自由的机制,任何一个项目,如果合伙人非常非常努力地去推,我们基本上都是会同意,“这就是启明的特色,我们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个人的激情,这两点在我们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”。
在启明,每一个投资经理都有机会跟着一个资深合伙人一起工作,包括参加所有的已投公司的董事会等,然后经过一段时间,新人就开始晋升,可以独立地去看项目、跑项目等。
投资经理该如何处理“与被投资人的关系”?甘剑平也有自己的一套哲学。他常告诫公司的年轻人,如果一位投资人与创业者的矛盾闹到公开化,就说明这个投资项目是失败的。
整个行业还是“非常健康”
近年来,优秀投资人从美元基金出走渐渐成了行业的一个趋势。而有趣的是,尽管很多投资人是美元基金出身,但大家似乎都更偏向于人民币这块。
甘剑平向投资界表示,相比于美元基金,人民币基金的呼声更高,但经历了去年A股风波之后,人民币基金的呼声开始稍微减轻了一些。不过,他认为,未来如果中国的外汇制度和企业没有太大的改变,美元和人民币基金还会继续持续双向并行。
而这一两年,中国资本在海外投了很多科技类的项目,“资本出海”渐渐成了一种风潮。甘剑平向投资界透露,启明也会在美国募集一个以医疗为主的基金,希望今年可以完成。至于为何选择医疗而不是TMT、互联网,甘剑平的理由很简单,“美国这方面竞争太激烈了,该有的都有了,启明先以医疗作为一个突破口,慢慢来”。
虽然国内“资本寒冬”的呼声不断,但经历创投圈十多年的起起落落,甘剑平显得很平静,他认为整个行业还是处于一个非常健康的状态,“从长期来讲,中国的经济,产能过剩,新的经济慢慢取代,或者为旧的经济提升,这是一个必然的事情,只要有变革、有变化,我们VC就有活干、有事做、有饭吃”。
文章来源:投融界
版权声明: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。